close
525全民配屋網, 525全民配屋網專家, 525全民配屋網好嗎, 525全民配屋網是真的嗎, 525全民配屋網評價, 525全民配屋網

  新浪科技 孟鴻

  沒人能說,只有那樣做才是對的。

  因為在現實世界里,沒法等量評估另一種可能。

  六年前,周源以記者身份,心潮澎湃的跨過大洋,第一次來到矽谷。而今,周源以連續創業者的身份,再次心潮澎湃的來到這裏。人們提到他,通常會提到一個身份知乎CEO。

  知乎是一個知識性的問答社區,這是一個定義性的說法。與其他社區顯著區別之處在於,知乎用戶之間的社交關係,都是建立在一問一答的討論之間。尤其是,一個高質量的回答者,更容易通過文字表現出的特立獨行、卓爾不群或靈光一閃,收穫認同感和滿足感。

  這種認同感和滿足感,同樣加成在知乎自己身上,甚至超過自我想像。

  比如這次周源帶隊來美國做宣講,一站定在矽谷的斯坦福大學,一站定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出發之前,知乎團隊對在矽谷的活動相對更加忐忑,然而情況出乎意料。斯坦福大學負責組織這次活動的黃海說,最初預計只有50人報名,結果是這個數字的四倍。

  實際上,過去的一年,是知乎創辦四年來,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知乎社區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同比增長十倍,日活躍用戶超過百萬,新推出的移動端手機App知乎日報從0做到超過1500萬下載,知乎日報單條閱讀量可以達到50-60萬……

  知乎最初兩年嚴格執行不��放註冊,只積累了40萬註冊用戶。兩相對比,足見差別之大。即便如此,這也是知乎克制之下的結果,負責用戶增長的知乎副總裁白潔說,知乎並不追求高速膨脹。所以某種意義上,知乎也是一家「慢」公司。

  這跟周源的性格,有些許類似之處。李卓爾見證了周源從程序員轉行記者,隨後兩次創業的過程。用他的話說現在的周源跟當初剛畢業相比,更加的低調沉穩。這種不張揚,現在生活在美國的李卓爾用了「Extremely」來形容,中文翻譯是:極端地、非常。

  但是仍有用戶在擔心,害怕知乎這個社區,因為大批新居民的湧入而變味。這很好理解,有一次周源和知乎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張亮一同前去賈伯斯家緬懷,卻遭到賈伯斯鄰居的持槍驅趕——太多外人前來,對與賈伯斯在同一社區的居民造成了干擾。

  可是克制,不代表知乎甘心做一個小而美的社區。周源說他的下個目標,是服務一億用戶。在他向新浪科技描述的未來中,知乎會演變成一種互聯網的基礎設施。

  為了實現這個宏願,知乎團隊早早開始研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等書籍,學習如何能讓一個社區更好的發展。結論之一就如周源所說:千萬不要站在上帝視角。就是說,社區的建設者不要想當然的去構建社區,而是要適時的引導、順勢而為。

  比方知乎曾經推出某款產品,自認更好的服務了用戶卻最終被用戶拋棄。

  另一個要為社區壯大做準備的方面,就是更好的技術和架構。這也是知乎到美國來的原因之一,尋找更好的工程師。更好的架構,能支撐知乎湧入更多的居民,開展更有效的區域測試;而更好的推薦和分類等技術,才能讓新老用戶在知乎更舒服的待下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中國互聯網市場並不缺乏社區這種形態,而一個個社區從興到衰的案例也不鮮見。尤其對於知乎這種高度依賴用戶產生內容的社區而言,門檻相對於其他社區顯著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知乎未來前景的擔憂,一直多多少少的伴隨他們成長的始終。

  「所以要有一個大目標」,周源說。只有群體基礎足夠大,才能支撐社區產生多樣化的演進。目前正在執行的的知乎2.0計劃,核心就是工具化+社區化+開放。而對於更遠的未來,周源也無法預計知乎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也說不定。

  就像知乎不曾預期他們在美國市場的發展如此良好:如果把美國整體看成一個城市,按用戶計算已是知乎排行榜上的第三名。

  這完全體現了知乎用戶的特點。今年知乎公布的一份用戶數據顯示,北京知乎用戶的中,月收入在1.2萬以上的比例為30.84%;上海這個比例是26.5%、深圳是23.67%、杭州市23.44%。看起來知乎的模式,更容易吸引到高知、高收入的用戶群。

  但是這個群體也並不好伺候。所以知乎每走一步,謹小慎微。在創新工場早期投資的項目中,知乎毫無疑問是商業化最慢的一個。直白一點說,就是最不掙錢的的一個。儘管現在知乎也有一些營收,但是對廣告主和展現方式等方面,均作了嚴格限制。

  創新工場合伙人易可睿(Chris Evdemon)也覺得知乎發展並不算快,但他並不擔心太多。作為一個用戶不斷產生內容的社區,在知乎的體繫上,已經自然衍生出了媒體紅利的產物——知乎日報。未來還能衍生出什麼,沒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

  那麼,如果你說知乎這樣做是錯的,怎麼證明?

  以下是知乎CEO周源在斯坦福宣講的全文:

  我是周源,我來自於一個中國的創業公司——知乎。

  知乎是一個知識型討論社區,我們幫助人們去分享已有的知識,並從中獲得新的機會。雖然來自國內,但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其實不僅是大陸地區的用戶,而是覆蓋整個中文互聯網,聚集了中文互聯網上求知慾和分享欲都最為旺盛的職業人群。

  其實從數據上來看,灣區還有紐約,已經是知乎在海外訪問量最大的兩個地區了。有很多國內和海外的用戶在知乎上交流彼此的工作體驗和成長經歷,相關話題的關注度都非常高;比如說在LinkedIn的工作環境是怎樣的,在Dropbox,在Airbnb的工作體驗是怎樣的,都能夠有在這些公司工作的真實用戶主動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另一方面國內創業公司相關話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另外今天在座的基本都是知乎用戶,大家對知乎現在的情況和成長的過程,以及國內的創業大環境還是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們主動來一趟,來跟大家進行一次面對面的交流。

  - 這是最好的回國創業的時機

  國內的創業情況,用火熱一詞來形容,足矣。

  我們公司在北京的中關村地區,離五道口不遠的學院路上。這裏被戲稱為「宇宙中心」,當然是一種開玩笑的說辭,主要因為這裡有三高三多,三高是說這裏的「房價高、學歷高和工資高」,三多說的是這裏「程序員多,創業的人和民工多」。

  而現在的五道口,和當年的五道口已經有很大區別。最大的不同在於,來這個地方人的目的,他們心中的想法,和日常討論的話題。當年,也就是99 年的時候,我到北京來上新東方的TOEFL 班,我的第一台電腦就是在海龍大廈里購買的,買完抱著一個大電腦主機和顯示器擠公交車回家,一個車裡還有好幾個小夥子和我一樣。現在,大家都在京東上買電子產品,早上下單,下午就送到。現在這裏聚集了大批的科技創業者;你隨便進入一家咖啡館,就一定能夠聽到有人討論你我都比較熟悉的話題——創業,做產品,融資,如何搭建團隊。

  記得來美國的幾天前,我在公司附近吃飯,無意中看到餐廳電視機里播新聞聯播,CCTV 竟然做了一個專題叫「中關村的21歲現象」。裏面有一個有趣的數據統計,說中關村科技公司的從業者平均年齡是33歲,46%在29歲以下,現在甚至有大批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是21歲左右,和在座的各位一樣年輕。節目里甚至有人大胆推斷說中國的Jobs、Elon Musk會從這代人中產生。

  無論如何,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和創業氛圍的愈加濃厚是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切實感受得到的。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業者朋友,叫李天放,估計比在座的各位大不了幾歲,他之前也在矽谷供職和創業,後來覺得國內的機會比較大,於是就在2012年的時候回國,到現在差不多花了兩年時間,他就和搭建出的團隊團隊一期,做了一個移動應用叫「課程格子」,現在做成了中國大學生最受歡迎的校園應用。

  我另外一個朋友比李天放還要再小一點,他之前一直有一個夢想,要做一個電動汽車,但是他也不認識什麼人,他是做互聯網的,於是就把這個想法發到知乎上,後來就真的有很多汽車行業的,比如做電池的、做匯流排控制的、甚至做整車組裝的人開始跟他聯繫,就真的開始動手幹了;4 個月以後,��個電動車已經開始了第一次試駕。我還有一個朋友,原來是做投資的,是VC,幫助別人創業;然後他過去兩年自己有一些想法,希望做硬體、做音樂。前段時間他跑來感謝我,說在知乎上認識了一個做硬體的朋友,兩個人一拍即合,做了壹枱智能鋼琴。

  創業不再是中國青年追求個人成功的事情,它已經有了一個新的定義,是這代人的自我解放運動。解放的是怕風險的枷鎖、解放的是怕別人指指點點,解放的是隨波逐流的禁錮。當每一個人開始創業的時候,其實他就做了自己事業的主人。無論你是創業,還是加盟,當你有了這種勇氣、抱負和信心的時候,就是力量爆發的時候。

  當然這麼說,說得好像國內的情況有點太好了,想什麼有什麼一樣。但其實我也是過過苦日子的,我第一創業的時候,條件就比較艱苦,當時找錢很困難,就要自己省錢,我有一段時間每天晚上就吃一塊大餅,因為要省錢嘛。後來我住的地方就是辦公室,我住在公司二樓的一個小房間里,一呆就是兩年,後來結婚都是在那裡結的。這些當然都是一樣老笑話了。但我想說的是,外部因素不重要,真正的內部因素在於創業的動力,是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到底相信什麼。

  在座的各位是幸運的一代,趕上一個非常好的時代。今天,在我看來可能是20、30年一遇的機會。在90年代初,那時候出生的人的父母,正好趕上上一波中國改革開放釋放的紅利,92年鄧小平南巡明確向市場經濟走的大方向,大批人才「下海」,然後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崗位開放向社會招募,那一批年輕人無論下海,還是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現在都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領導層;緊接著1998 年朱鎔基開啟房地產商品化,住房的增值使這一代父母成為中國真正的中產階層。這一代從年齡上看,正好是你們的父母,你們是幸運的一代的後代,優厚條件使你們中相當數量的人有條件和空間去試錯,去創新!

  回到現在,就在剛剛過去的9 月,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融了200 多億美元,一舉成為美股市上最大的IPO。我相信,估計也沒有人會懷疑,接下來會有更多的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上市,這是過去積累的變化的一個質變,如果要把未來1-3年都有可能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列印出一個列表,這將是一個很長的列表,有很多的知友已經做了這方面詳細的功課,比如在過去2 年估值超越了10 億元的互聯網公司就有很長的一個列表,大家回頭可以知乎搜索相關的回答。

  我們應該看到,一方面中國公司赴美上市,證明一群人經過多年努力創造巨大社會經濟財富這條路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新的一代在崛起,長江後浪推前浪。新的更多更大機會的到來。正等待著我們。

  有心人會觀察到,越來越多有才華、有專長的人都在幹什麼?他們其實都在紛紛離開體制、離開大公司、大機構。我們來的前幾天,新浪副總裁、新浪網17年的總編輯陳彤離職;去年美國上市的久邦數碼總裁張向東離職,現在開始自己創業。像中年一代,朱雲來從中金離職,央視一批知名主播離職,紛紛做自媒體。

  而再老一代,很多在過去20、30年中靠房地產致富的企業家都到了退休年齡,王石、王健林等等。牽一髮動全身,這些領導者的位移,引起的一定是連鎖反應,這些位移、裂變,所釋放出的信號,傳遞的信息、預示的機會、能量之大之多,在座聰明的同學應該好好關注一下。

  當這些變化不斷發生的時候,你一定要有所行動,如果我們只是紙上談兵,那任何變化,無論好的、壞的,其實都和我們沒有關係。

  - 知乎在做什麼,知乎接下來會做什麼

  說了這麼多我個人關於大環境的觀察和判斷,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知乎。

  互聯網所產生的改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不斷提升線下生活的效率,電子商務也好,O2O 也好,租車,這些都是;原來依靠人力完成的事情所需要的人會越來越少,這個過程非常像工業革命。第二類則提升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品質,各種社交網路,新型的資訊渠道,甚至像彈幕文化,bilibili 這類產品的火熱都是第二類改變力量的體現。

  這兩類力量是有緊密的聯繫的,當線下生活效率被越來越提高,有更多時間的人們自然會進行更多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是要追求品質的,要追求豐富多彩。

  而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各種溝通、交流、討論,各種連接人與人,進而生產內容的場景,品質都不夠好。中文互聯網上大部分社區都充斥著灌水和垃圾信息的情況大家一定都有所感受。我自己舉個例子,在知乎之前我還做過一家公司,是上一次創業,最後失敗了。在失敗之前,我跑去中關村找張亮和黃繼新請教怎麼辦?當時也很著急,後來一聊,發現他們有很多思路、信息是我沒有掌握的,很有價值。當時我就很感慨,空間和地域的阻隔影響太大了。我之前和他們的關係已經很好了,但我在創業過程中,缺乏長期的固定溝通連接。現在來看,要是那個時候有知乎就好了,大家要知道,現在創業者在知乎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群體,如何做這個,如何做那個,都會有具備實際經驗的人來給你分享一手資源。上周,俞軍(百度早期的傳奇人物)還出現在知乎上,分享他做產品的體會。

  我們今年還把創業的內容集結了一下,出了一本書,《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麼?》,這本書是在美團上眾籌出版的,當時是創造了美團歷史上最快的一單,10分鐘,1000 本全部銷售完了。今年這本書已經接近10萬冊,一下子登上了暢銷書熱榜。然後一堆出版社跑來問我們是不是要做出版了,我們說不是,我們搭建的是一個幫助大家分享和組織彼此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平台,社區才是知乎的核心力量。我們也很高興知乎成為了很多人群的精神家園和知識中樞。而這一點就是我們做知乎的原因,是初心和出發點。

  大家都知乎在知乎發展的頭兩年,這個社區一直是邀請制的,沒有邀請,你沒有辦法註冊。但在兩年之後,我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到底是小而美還是大眾?

  其實我在2012年10月份之前,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那時的明確情況是,知乎是經過了接近兩年的邀請制發展后,速度有點過慢了,就像是一個人口基數停止增長的城市,開始漸漸缺乏足夠的多樣性。

  那時知乎需要一次改變。2012 年國慶節,團隊一直在不停思考幾個問題,怎麼能讓新用戶以更快速度增長?怎麼將知乎的價值推廣到更大眾用戶群?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怎麼提高用戶黏性?什麼樣的產品形態能對外全面開放?

  我們當時的思考是,知乎應該全面開放,但前提是必須要提供更簡單易用的產品;如果想獲得穩定高價值流量,需要在「頭部」領域——有大眾需求、高使用頻次且影響到消費決策的市場——產生足夠的影響力;如果讓用戶找到目標���息為一次「碰撞」,知乎還未提供高效的碰撞機制,所以要把知乎工具化才可以獲取到足夠多和優質的新用戶;社區黏性不足,群組化也許是一個積極的嘗試。

  然後基於這些思考,我們制定出了一套「知乎2.0 」的計劃,知乎2.0,核心就是工具化+ 社區化+ 開放。

  整個2013年是知乎開放的一年,到現在,從註冊用戶,到活躍用戶數,內容量,知乎已經有了20倍到40倍的增長。我們當時還有一個思考,就是移動化,當時知乎app並不是知乎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全部答案,我們根據用戶的需求,推出了知乎日報。現在知乎日報的閱讀量單篇文章已經達到50-60 萬了。

  看著知乎從一個小縣城,變成一個大城市,看著知乎內容網路的增量越來越大,我們也開始擴展了知乎的願景:幫助人們更有效、方便地分享與組織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並獲得新機會。其中「獲得新機會」是補充的部分。

  我們也在思考能為這個變化的環境下的年輕人們提供什麼。賈伯斯在斯坦福演講時提到過一本目錄叫《Whole Earth Catalog》,大部分知道它裏面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沒特意看過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Slogan 叫做access to tools。這本目錄其實普及是適應個人崛起、更符合生態系統規律的生活和生成所需要的;觀念、工具和實踐案例。

  現在對於很多用戶來說,知乎成為了一個新的工具,不僅可以分享和獲取知識,結交新朋友,還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新機會。從去年開始我們集結成冊的《知乎周刊》已經有了600、700 萬的用戶了,今年開始,很多用戶可以通過知乎來出版個人的書籍,銷售的情況非常好。

  知乎不僅服務於從大公司,大機構里出來的人,也服務於那些認為學校學不到生存技能和有用知識的年輕一代,知乎應該不僅提供給他們方法、知識、經驗,而且也將包括工具,將這些都努力產品化,不斷改進和完善。

  知乎的新機會其實醞釀于支持這群人成長所帶來的新價值,讓有價值的人更有價值,有影響力的人更有影響力,為他們提供工具,創造彼此高效連接的可能,這才是巨大的機會,是一個時代的機會。

  我很期待大家回國,也很期待大家來知乎坐坐,成為朋友,甚至是成為同事,我個人覺得,知乎最酷的一件事,就是和一群酷且有趣的人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現在知乎正面對更大的機遇和挑戰,期待大家和我們一起。‍

文章來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1101/13480858.html525全民配屋網, 525全民配屋網專家, 525全民配屋網好嗎, 525全民配屋網是真的嗎, 525全民配屋網評價, 525全民配屋網
arrow
arrow

    白志遠史肉淫暈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